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诞生了很多知名的文学家。然而很多文人墨客却都与酒有着数不尽的渊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曹操,又如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酒诗、诗酒,酒与文难解难分,以此纵观中国古典文学,在一定程度上, 在相当范围内, 真可谓“无酒不成诗”。
唐、宋以后,元、明、清历代文人均与“酒事”有着不解之缘,这在元曲和明清传奇小说中随处可见。在古典名著《儒林外史》、《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中,都有许多章节对酒进行了精彩的描写。《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群英会”上周瑜佯醉“赚”蒋干等诸多动人细节都与酒有关。《水浒传》中,武松在景阳冈上醉酒杀大虫,快活林醉打蒋门神,甚是痛快;鲁达饮酒时帮人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更是解恨。尤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借“酒”引线,先是李小二在酒店探得陆谦的阴谋,再由老军所送酒葫芦引出林冲去打酒,才免受“雪压”和“火烧”的杀身之祸。施耐庵借“酒”之道在其作品的艺术构思、情节结构上展开了独特的发挥。
《儒林外史》用讽刺笔调写了一群知识分子的各种可笑行态,通过对这些人的生活的具体描写展开对“博学宏词”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猛烈、辛辣的抨击。在这些封建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中,饮酒与清谈成为很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借酒浇愁解忧是其饮酒的一个主要目的。
我国古代文学与酒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诗经》到《红楼梦》,3000年文学著作中,几乎离不开酒。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对于古代作家的精神世界、创作心态及作品的风貌都有着深远而强烈的影响。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其故事主线由女蜗氏炼石补天,余下而弃在“青埂峰”的顽石,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其空间氛围,如梦如幻。《红楼梦》则相当虚幻宝灵,极写饮酒之娱乐,将才情志趣,个性化的因素与酒宴联结得天衣无缝。在对待个体生命流程上显示出明显的超越性和非实在性。贾宝玉的空幻思想,严重的失落感、孤独感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在酒乐之中,他与众姊妹相处得如漆似胶,趣味横生。但是,无论是对黛玉的偏爱还是对众姊妹的博爱都不能使他真正自救于孤寂落寞之中。对于生命存在的无可依傍的焦虑始终浮动在他的心灵之中,他早熟地领悟到世界的非实在性和生命存在的虚幻性, 从乐极之中生悲。在饮酒娱乐的表象背后,是对生命流程的一种超越性“介入”的意识,将精神情感的体验延展到“现实”之外,让人感悟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可能在生命的终点处。宝玉幻灭后走向荒漠, 归彼大荒, 逃离红尘,走向“ 极乐界”,与小说的缘起恰好形成一个轮回,其环型结构描述着“生便是死,死便是生”的思想,印证了对生命的红楼式体验。
酒作为人们情感的寄托,不仅能帮助人们抒发情感,也能帮助人们达到一个创作的巅峰。没有文化的酒是苦涩的,没有酒的文化是枯燥的,只有当酒与文化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流传千古的绝美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