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酒资讯 > 酒业视点
面临涨价危机 啤酒的出路在哪里?

多年来从未涨价的啤酒,却在今年打破了常规,无论是大小酒企都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涨价,涨幅在5~10%之间。之前就有消息,啤酒涨价的最大原因是包装材料,这样的现象不仅发生在国内,就连澳大利亚的国家也都是这样。

有网友称,买啤酒的钱都花在了包装上边。加上国家对于环境的控制,使得很多不合格的包装厂商暂停营业,也就导致了包装材料价格上涨,进而导致啤酒价格的上涨,也就减少了啤酒厂商的利润空间。价格问题还都不是很重要,关键的是现在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啤酒的消费者正在逐渐的减少。

华润雪花是为数不多的在销量上跑赢了市场的公司。通过因地制宜的渠道策略,和广泛的经销商合作,华润雪花在 2016 年和 2017 年销量还略微有上升 0.3%、0.9%。不过这是从竞争对手手中抢来的份额。

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的销量(按升计算)是下滑得比较严重的两家:青岛啤酒销量下降了 13%;燕京 2014 年开始销量下降,2016 年的销量只有最高值销量的 85%。(燕京啤酒尚未公布 2017 年财报)。

啤酒销量下降是多方面原因的结果:消费升级,主力消费人群基数变少,人口红利消失。与此同时,啤酒的替代产品(洋酒、预调酒甚至包括饮料)选择在增加。

蓝领阶级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啤酒消费的主力。贝恩咨询在《2016 中国购物者报告》中提到逐渐减少的工人数量逐步加剧了啤酒、方便面等以蓝领消费为主的品类销量下滑。啤酒销量下降跟建筑业发展放缓有关系。中国的地产项目新建面积自 2015 年之后基本就没有增长了,新开工施工面积增速在放缓,这个和啤酒销量增长触顶几乎是同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从 2009 年就开始逐渐放缓,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也在变慢。

人口逐渐老龄化、以及自然增长率长年处于较低水平 (1990 年代直线下降之后近 15 年都是千分之五左右),这使得消费啤酒的主力年龄段——青年中年人口也变少了。在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 年)中,18~44 岁人口为 6.1 亿。这部分人口在 2017 年下降到了 5.48 亿(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统计室测算)。7 年间减少了 6000 多万中青年人。其中,20~24 岁人口占比从 2011 年的 9.48% 下降到了 2015 年的 7.3%。

类似的问题在美国啤酒业已经出现过。

1960 ~ 1970 年代的美国啤酒产量快速增长,前四大啤酒公司——百威、Schlitz、Pabst 和米勒(Miller)之间充分竞争。进入 80 年代,随着婴儿潮一代步入老年,美国人均啤酒消费量一度停滞,行业从增量竞争转为存量竞争。

从美国啤酒业的历史来看,在销量停滞的市场,百威通过营销和广告战,以及扩大生产规模优化效益获得了市场份额。

在市场销量的瓶颈期,啤酒公司能通过缩减产能、提升产能利用率来优化效益。实际上,华润、百威、燕京从 2015 年到 2016 年都陆续开始关闭一些生产低端产品或者生产效率不高的工厂。

在这一个失去增长的残酷市场,渠道和生产效益更重要了。而规模更大的企业往往在这两点上更有优势。

但不管行业怎么变化,也很难对抗社会消费习惯的变化。

根据研究公司 IWSR 的数据,1994~2016 年,全球成人人均啤酒消费量在下降——不管是美国、德国还是中国、巴西和俄罗斯这样的新兴国家。虽然各国情况不尽相同,但是随收入增加而日益明显的健康意识可能是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

根据比利时鲁汶大学的研究,穷国变富裕的过程中,啤酒人均消费量会增加,但在人均 GDP 达到 2.7 万美元左右啤酒的消费量就开始下滑。中国的时间点来得似乎早了一点:2017 年中国人均 GDP 为 8800 美元。当然中国社会也是未富先老。

在销量增长无望时,涨价是几大啤酒公司维持业绩不得已的办法。

涨价永远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合适办法,产品涨价,带来的几乎都是销量的下跌,这已经成为基本的商业规律。面对中国啤酒市场的现状,更多的企业选择“薄利多销”来维持企业发展,但是这样的模式也不是长远的办法。啤酒企业面对这样的市场现状,就将应该怎样做才能为啤酒寻找出一条发展的出路,是每个酒企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秒火好酒代理网 Copyright © 201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