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酒资讯 > 酒界精英
季克良:一杯美酒 一生相伴

季克良,作为一个与茅台相伴半生的杰出人物,其在茅台的贡献也是我们都看的见的。“心系茅台六十载,情寄国酒八十春”,说的正是季克良老先生与茅台之间的故事。

择一事,终一生。季克良老先生选择了茅塔集团,选择为茅台酒奉献自己,既然选择了茅台酒,就要风雨兼程。季克良老先生曾说过,茅台是自己一生的主题,自己会对茅台集团负责一辈子,将一生都奉献给茅台集团。作为茅台发展里程碑人物,茅台集团季克良也是受到业界的广泛赞美的。

图:茅台集团季克良

大勇不惧,大术无极

相比“春水碧雨天,画船停雨眠”的江南温情,深处大西南腹地的贵州被形容为“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

上世纪六十年代,茅台在全国第二次评酒会上落选冠军,“国酒之父”周恩来亲自指挥科学研究小组到茅台酒厂总结传统工艺,有关部门立即向无锡轻工业学院求援,季克良就在此时走进茅台厂。那一年他25岁,成为茅台历史上最早的大学生。

从江苏到贵州,是一条遥远又漫长的路程,800多公里,七天七夜。季克良往返了半个世纪。

尽管清代诗人张国华曾在此留下“一座茅台旧有声,糟丘无数结为邻”的名句,但50多年前的茅台镇仍是人烟稀少,交通不便。 “到了厂区,随处可见低矮破旧的小房子,不时还有职工养的猪在厂区跑过”,这就是1964年的茅台酒厂留给季克良的第一印象。

当时,茅台酒厂正处于低谷期,年产量200多吨,年亏损80多万元,员工300多名。40多年后,当季克良2011年10月从董事长任上退下时,茅台酒产量已达3万多吨。

从副科长到副厂长,从厂长到总工程师,再到茅台集团董事长,在主政茅台的几十年里,季克良无疑是实现茅台科技研究、文化积累、营销开拓、跨越式发展的奠基人。

伴随着赤水河谷的微风徐徐吹来的酒香,季克良一头扎进车间,一扎就是三年。他跟在工人师傅后面投料、背酒糟、上甑,一步一步学习茅台酒酿造的基本工艺。他说,“对茅台酒,我十年之内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至今让整个白酒行业深受感动和敬意。

酿酒是一个很苦的活儿,几乎所有工序都与炎热相关:高温制曲,高温发酵,高温蒸馏。还有修禅悟道般的漫长过程:堆积发酵,入池发酵,7次取酒,9次蒸煮……每个环节都需要身体力行,季克良“背酒糟时因重心不稳常常摔下窖池,烤酒时常累得晕过去”,高温作业环境下,衣服从未干爽过。

图:季克良正在品味茅台酒

这种磨练,更像是打磨璞玉。

这段岁月里,季克良从技术员做起,跟在老一辈酿酒师后面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先是担任技术科长,1981年任分管技术的副厂长,1983年被任命为茅台酒厂厂长。1985年,自认为不适合做行政工作的季克良主动辞去厂长职务,成为茅台酒厂历史上第一位总工程师。1991年,季克良临危受命,成为茅台酒厂的厂长兼总工程师,主持茅台酒厂的生产经营工作,并大力推行茅台酒厂走股份制道路。

这是一个行船市场、不可预测未来的企业,尽管并非一帆风顺,但作为这艘大船的掌舵人,季克良仍干成了几件大事,对茅台以及中国酒行业意义深远。

1998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包括茅台酒在内的整个黔酒阵营几乎全军覆没。当年5月,季克良临危受命,集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于一身,再一次披挂上阵,那一年,他60岁。

这个技术总工程师出身的老大,大手一挥:全体人员出去跑市场,打响了茅台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一战”。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举手投足,却是茅台酒“皇帝女儿不愁嫁”时代的结束,是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惊人一跃。

为了给全员跑市场带个好头,季克良总结了茅台的工艺特色,并经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效应,使得茅台销售直线飙升,他甚至把健康饮酒做成了上世纪末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季克良本人也成了茅台的活招牌。

在季克良的苦心经营下,2001年8月27日,贵州茅台挂牌上交所,并在之后成为中国A股市场为数不多的“百元股”之一,这一年,茅台酒厂实现了产量6000吨。

2003年,茅台产量首次突破了一万吨,这是当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对茅台的期望。在庆祝活动上,季克良眼眶湿润,“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2010年底,茅台集团确立了产能翻番,实现5年后产量4万吨、销售收入实现500亿元的目标。这一年,茅台职工人均收入接近10万元,许多人买了房、买了车。

超过60岁法定退休年龄后,在国资委的要求下,季克良已经数度延长任期。2011年10月,季克良从董事长的任上退下的时候,仍出任茅台集团名誉董事长、技术总顾问。

2013年,茅台的营业收入309.22亿元,稳坐行业第一把交椅,这一占位,一直持续到今天。

2015年8月,季克良正式退休。作为茅台发展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季克良时代”划上一个句号。

如今的茅台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满目泥巴土坯茅草房,变成了中国最美的100个小镇之一。但年届耄耋的季克良说,“我时常回忆起和徐英当年用板车拖着行李走在茅台镇泥巴路上的苍凉心境”,看着今天如画的风景,想着和茅台相依相伴走过的难忘历程,觉得无比欣慰。

图:茅台酿酒师季克良

大工传世,大技贵精

择一事,忠一世。即便在这个高效运转的社会,匠心仍然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

曾有人总结,季克良对茅台的最大贡献是,将复杂的手工酿酒工艺逐条量化为工业标准,推动茅台由作坊式生产向现代工业流程转化,从此走上一条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之路。很多不能量化的技术,在他的攻关研究下,成为了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现象。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经他之手,茅台酒是中国最贫穷省份之一所酿造的酒品,经过上百年的文化酿制,击败所有酒种,擢升为华夏民族最昂贵的奢侈饮品。

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认为,“他是把现代酿造的科技和中国白酒的传统工艺结合的最好的。”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则评价,“他在我们全行业中树立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典范。”

在很多场合,季克良也会提到“工匠精神”。在他看来,真正的工匠精神只有一直坚守“崇本守道、正本清源”的酿酒精神才能在积累中最终完成升华和成功。

“我这几十年能够留下来,原因就一个——茅台的神秘感。”季克良给自己的任务就是解开这些秘密。多年的实践揣摩,让他成为了国际级的酿酒大师和品酒专家。他的鼻子被称为“世界上最贵的鼻子”,只要用鼻子一闻,他就能区分出几百种不同年份、不同轮次、不同酒精浓度、不同典型体、不同酒龄的茅台酒。他的高超技艺在业内已成绝响。

季克良对茅台酒品质和文化看得远爱得深,说:"以酿给母亲喝的酒为出发点与标准,就是茅台酒始终坚持的基本道德诉求。"

季克良撰写了《提高酱香型酒质量的十条措施》,还提出《提高茅台酒质量的九条经验》,"茅台酒有三个'一流':品质一流、保留民族文化精粹一流、受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也是一流。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模式,要保住国酒的地位必须要确保其品质。只有把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来对待,才能保证茅台酒百年不衰、继往开来。""茅台酒坚持质量铁律的'四服从原则'即:产量服从质量、速度服从质量、成本服从质量、效益服从质量。质量第一,铁律千古不变!"

这些集历史感、荣誉感、文化感于一身的话,在后来被证明具有划时代意义。

“在茅台,我只是一名技术员。”多年后,当季老回顾半个多世纪的国酒年华,他说,他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茅台是我一生的主题,酿造国酒就要对它负责一辈子、一百年、一千年” 。

一代匠人承袭古法技艺,一颗匠心成就绝世佳酿,一缕酱香歌颂赤水悠扬,这是对茅台与季克良最贴切的注解。

图:贵州茅台酒

大道无疆,大任担当

如今功成身退的季老仍然住在茅台镇,他独守一隅、轻车简从,常被媒体形容为住在“贫民窟”的董事长。

功勋卓著的背后,是淡泊明志的精神。

50多年前,在季克良踏上前往茅台镇的路时,与他同行的是同窗5年的女同学徐英。他们在茅台酒厂举办了简单的婚礼,恩爱一生,清贫一生。多年后,他们仍住在八十年代初建的残旧单元楼里,房子面积80多平米,最珍贵的摆设就是一张季克良向周总理赠送茅台酒的照片。按照家规,他的子女没有一个进茅台酒厂。

“杏花烟雨风骨,乌蒙磅礴气势”,人们用这样两句话形容心细胆大、儒雅谦和的季老。他坦言,“我的命运已紧紧和茅台联系在一起,赶也赶不走了!”很多人都说,“季克良成就了茅台”,但他却总会用浓重的乡音纠正:是茅台成就了我。

2018年4月20日,农历戊戌狗年三月初五,这一天季老80岁的寿辰。

“心系茅台六十载,情寄国酒八十春。”茅台集团在给季老80寿诞的“祝贺信”中写道:“岁月作证,‘季克良’这个名字,始终是和茅台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与辉煌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964年,您风华正茂、心怀梦想来到茅台,在艰苦的环境中承担创造的使命,在艰辛的奉献里锻造人生的价值。您舍小我,以推动国酒事业的兴盛与腾飞;您洒心血,以广大民族品牌的神奇与卓越;您以五十多年的奋斗,延续着世世代代茅台酿造者充满了智慧与大爱的创造品性;您以五十多年的奋斗,见证着一个民族品牌鼎新革故、不懈创新的发展轨迹。您这五十多载与茅台血脉相连的深厚情缘,是一种爱国赤城和工匠精神交相融铸的最好写照。”

季克良老先生为茅台酒做出的贡献,不仅得到了茅台集团内部的肯定,其在业内也是备受尊敬,深受赞美的。虽然早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但是季克良老先生仍旧坚持为茅台酒做贡献,退休不退岗,季克良老先生将继续为茅台集团做贡献。

一杯美酒,一生相伴!中国酒业的发展,需要像季老这样的人,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

更多行业资讯,请关注白酒招商网!

秒火好酒代理网 Copyright © 201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