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啤酒行业走出去,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一直在加速前进,国产品牌不止要满足国内消费市场,更要迈出国门走向国际,国际化进程中,青啤、燕京,作为啤酒界先行者都做了哪些举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
品质为先,打造国际化品牌
早些年,“中国制造”还是一个贬义词时,品质成为国外消费者对国货品牌的第一衡量标准。尤其是海外市场对食品品质极端“挑剔”的情况下,进入国际博弈时代的中国啤酒,产品质量是其实现海外畅销的关键。
例如对于酒精需求旺盛的欧美消费者,中国啤酒要想打动消费者,抓住其味蕾的产品是关键,其次才要考虑产品的性价比属性。同时,中国啤酒出征海外也要重视市场的新变化,因地制宜进行产品创新。对此,不少酒企在加大海外市场布局时,对产品研发、质量、品牌营销、推广等方面下了不少工夫。
我国啤酒业生产、质量水平现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企业同质化问题突出,重点表现在各家产品风格、卖点雷同,从而导致激烈的竞争。因此,想要真正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啤酒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特色和风格,实现差异化竞争才能更有效地抓住消费者们的心。
青岛啤酒在中国啤酒品牌海外市场推广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源于它对于产品始终保持着以“高品质、高价格、高可见度”三高战略为基准的国际化,始终秉持其独有的“四个基因”:品牌引领、品质为基、创新驱动、文化为根的国际化战略。
它将“高品质”定义为别人品质基础上加上自身特色,也就是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只有保持独特的风味,才能在诸多基础产品中站得住脚。而高品质就意味着高价格,青岛啤酒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就一直保持着高价格,迄今为止已经坚持了60多年的最高价,这也意味着青岛啤酒打造的高端化国际形象正在不断深入人心。
多方投入,国际化初见成效
2018年青岛啤酒美洲、欧洲、大洋洲及亚太地区首次举办“Tsingtao Mini啤酒节”、多次参与国际性会议等多种方式,不断优化海外市场渠道结构,并借助全球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以线上线下相呼应的推广活动增强品牌传播及推广力度,为海外消费者提供最佳的品牌和产品体验。据了解,2018年青岛啤酒港澳及其他海外地区的营业收入为0.66万元,营业收入比上年增减-3.83%,但该地区的销售量却为12万千升,同比上期增加了20%。
同样有着国民基础的燕京啤酒公司实施“1+3”品牌战略,通过拓宽“中国足协杯”赞助权益,持续开展“燕京啤酒种子计划”公益活动,成为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独家酒类赞助商,成功牵手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为“双奥国企”等举措,发挥啤酒在体育营销、娱乐营销、餐饮营销中的优势。
同时合理利用广告媒介资源,推动品牌升级,使公司品牌升级合力进一步增强,品牌国际化提升进一步加快。而且,为了加快打造全球性品牌,实现国际化,燕京啤酒在2017年就面向全球市场化选聘高级管理人才。
除此之外,华润啤酒在2018年8月则与国际品牌喜力啤酒强强联合,欲意借船出海。如今国内啤酒行业正从原来的跑马圈地转向企业间的竞速跑,高端化将成为取胜的关键。而华润通过和喜力的战略合作不仅可以帮助华润啤酒在高端化进一步提速,抢占高端市场第一梯队的位置;还能借助合作推动华润啤酒走向国际市场。
中国啤酒国际化进程道阻且长,需要更多有能力有实力的厂商作为先行者,为行业赋能,为国产酒水早日走向国际做贡献。